(1/3)

“好好,肯定不会失望的。”朱桢笑着让他坐下,便开始考校道:“九州现在情况如何?”

杨士奇便介绍道:“九州的情况很不错,内部消灭了岛津家,外部解除了北朝的威胁,经济恢复的也很快。老百姓按照我们的要求,现在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吃的是从国内进口的大米,日子可比从前好过多了。无不称颂我天朝仁政!”

“那些大名、领主们现在也阔了,开始追求绫罗绸缎,珠宝玉器,市舶司的贸易额连年激增。”杨士奇说着,将各项数据禀报给朱桢,以佐证自己的结论。

他记忆力超群,行政天分过人,一番旁征博引、论证严谨的报告,听得朱桢赞不绝口:“不错不错。本王果然没看错人。”

朱桢对九州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小赚不赔,不靠大陆出血就好。这也是他对韩宜可等人的最低要求。

但他估计在杨士奇手里,九州能变成一棵摇钱树。

“说说别的方面吧。”朱桢更关心的是,九州的归化情况,或者说跟南朝的隔阂有没有继续加深?

“别的方面,根据王爷的布置,我们在九州大兴儒学、弘扬佛法。”杨士奇便道:“我们从国内请了上百位知名的大儒,来九州讲学,果然深受各界追捧,就连长庆国王都迷上了儒学,经常派人来抄录大儒的讲课内容。他尤其感兴趣陆九渊的那套‘明心见性’、‘心即是理’的学说。”

“好好,喜欢谁的都行,关键是要只讲哲学,别谈实际。越虚越好。”朱桢笑道:“我看他们嘴上推崇唐风,真正喜欢的还是魏晋之风,那就顺着他们的喜好,把他们往魏晋的调调上引。”

“王爷真是一针见血。”杨士奇深以为然道:“学生所见也是如此,日本士族的心态与魏晋士大夫的心态很相似,引入魏晋的那一套,应该不会水土不服。”

“没错,什么清谈玄学五石散,统统给他们安排上!”谈起来怎么坑小日本,朱桢两眼放光道:“还有宗教呢?佛教、喇嘛教、婆罗门教都安排上了吗?”

“这个还得一点一点的来,”杨士奇轻咳一声,心说王爷这是多大仇多大恨啊?赶忙认真答道:

“眼下主要还是以佛教为主。这五年来,我们从国内引入了数千僧人,在九州各府县起庙百座,其中也有黄庙十余座。至于王爷说的婆罗门教,我们也从占城请来了几位婆罗门教士,但是效果不太好,基本没人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