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六伐中原,智除奸佞 178:托遗孤四诏桓温,退江北隔岸观火(1/2)

过了午时,小太监回宫,简文帝司马昱坐在病榻上,正与谢安、王彪之、车胤商议今后桓温辅政之事,没能等到桓温,却只见宫使一人返回。简文帝问:“桓温为何不来进见?”

小太监道:“大司马只言尽可传诏,定当竭力。”

简文帝摆手示退太监,无奈言道:“今桓温掌天下兵权,即便有文武百官,也不及其一人,他不入宫,让朕如何托孤?他不认同,太子的皇位如何坐的稳?”

王彪之作揖道:“陛下,桓温位高权重,素来目中无人,轻视百官,孤身入宫,必怀戒备,故而不敢入宫。”

“朕之疾病,唯恐旦夕不保,几位卿家,谁能再去催诏?”

王彪之道:“微臣愿往,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桓温,入宫面圣。”

“好,卿家即刻前往,面见桓温,述明实情。”

“臣遵旨。”王彪之为使,二度赶赴桓温大营。

大营就在建康城外,相距不远。王彪之亲自前来,桓温如前番一样,率兵麾下众将,出帐相迎,一看这次来的不是太监,而是尚书仆射王彪之(字叔虎)。

“叔虎兄,许久未见,别来无恙。”

王彪之作揖道:“大司马平定叛乱,居功至伟,此番一睹军容,甚感钦佩。”

“快快帐中叙话。”

桓温与众人入帐,宾主各座,寒暄几句,桓温道:“叔虎难得到我大营,今晚留在营中,你我畅饮,以叙旧谊如何?”

王彪之道:“下官有命在身,岂敢贪杯?”

“莫非是天子上命?”

“正是。”王彪之道:“陛下近来沉疾难愈,朝中政事,事无巨细,欲请大司马入宫,托付后事,以备不测。”

桓温呵呵笑了起来,说道:“自太后废帝,拥戴皇叔登基,有叔虎、安石、武子三人左右辅佐,足矣稳定朝纲,桓某一介武夫,岂敢辅政。”

王彪之道:“大司马乃大晋肱股,如顶天得力柱,似架海紫金梁。大司马不入朝,陛下若有不测,我等如何定策?”

只见军师郝隆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今苻坚出兵伐燕,大有统一之势,淮北如临大敌,大司马更当举兵北伐,匡复中原,岂能高居庙堂,养尊处优。”

“是呀,”桓温道:“叔虎不必多劝,桓某明日便引兵北去,驻守江北。”

王彪之一看桓温拒不进京,便说道:“大司马若拒不入宫,万一有托孤之事,该如何是好?”

桓温道:“叔虎兄与安石、武子共商便是。”

王彪之一看桓温拒不奉诏,不肯入宫,只得返回城内,复命天子。

回到显阳殿,已近晚膳之时,简文帝司马昱茶不思、饭不殆,等来的又是王彪之一人返回。简文帝道:“卿家一人返回,莫非大司马仍不肯入朝。”

王彪之作揖道:“大司马只说,命臣与安石、武子共商托孤之事。话虽如此,臣以为此事不妥。”

谢安道:“古往今来,起兵造反,皆以清君侧为名。臣等三人一旦托孤,若桓温用清君侧为名,举兵谋反,如何挡之?”

简文帝听了微微点头,问道:“事到如今,该如何是好?”

谢安道:“桓温不朝,托孤之事,绝不可定。请陛下以丞相之职,封与桓温,再将令子桓济送还。”

众人猜不透桓温,一旦简文帝驾崩,桓温在皇位更迭之际,究竟会不会篡位,谁也不敢打包票。听了谢安之计,简文帝道:“桓温一日不入朝,朕一日心不安,车胤乃桓温旧部,再去传诏,送还驸马桓济,封桓温为丞相,传他进京辅政。”

“微臣遵旨。”

......

夜幕落下,中书侍郎车胤三度来到城外桓温大营,这次听说是车胤到此,桓温并未召集众将,在中军帐内,独会车胤。

桓温对车胤格外赏识,又是自己老部下,特别是送还了爱子桓济和公主司马道福,家人团圆,让桓温喜出望外。众人各座,桓温道:“一日之间,三遣来使,陛下真是用心良苦。”

车胤道:“大司马功高盖世,陛下敬而生畏,故而遣臣传诏,加封大司马为丞相,主宰天下,入朝辅政。”

桓温道:“武子乃我旧友,不妨直言,陛下这病,是真是假?”

车胤低声道:“陛下此番得病,是病入膏肓,只恐祸在旦夕。”

桓温听了沉默良久,说道:“老夫并非不信武子之言,一旦入朝,便是笼中之鸟,只恐将我裹挟在朝,难再脱身。”

车胤道:“陛下命不久矣。二子皆在幼年,大司马不辅政,这辅政大臣谁又敢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