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2)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语:Republika e Shqipërisë;英语:Republic of Albania),简称“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分别同黑山、塞尔维亚、北马其顿接壤,南部同希腊为邻,西临亚得里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同意大利相望,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7%,平原为23%。森林覆盖率为36%,可耕地面积占24%,牧场占15%。海岸线长472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降雨量充沛,年均为1300毫米。平均气温1月约5℃,7月约25℃。阿尔巴尼亚全国划分12个州,下辖61个市,首都为地拉那。截至2022年1月,阿尔巴尼亚人口279万人,其中阿尔巴尼亚族占98%。少数民族主要有希腊族、罗马尼亚族、马其顿族、罗姆族等。

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是伊利里亚人。1190年建立封建制公国。1415年起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近500年。1912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奥匈、意、法军占领。1925年建立共和国。1928年改行君主制,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4年11月29日全国解放。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阿尔巴尼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国内生产总值:171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2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基本信息

中文名: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国家领袖:巴伊拉姆·贝加伊(总统)、埃迪·拉马(总理)

外文名:阿尔巴尼亚语:Republika e Shqipërisë;英语:Republic of Albania

人口数量:276万人(2023年1月)

简称:阿尔巴尼亚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1月)

所属洲:欧洲

主要民族:阿尔巴尼亚人

首都:地拉那

主要宗教:东正教,伊斯兰教

主要城市:科尔察,斯库台,都拉斯,费里

国土面积:28748平方公里

国庆日:11月28日

水域率:%

国歌:《团结在我们的国旗的周围》

GDP总计:171 亿美元(2021年)

国家代码:ALB

人均GDP:5200 美元(2021年)

官方语言:阿尔巴尼亚语

国际电话区号:+355

货币:列克

国际域名缩写:.al

时区:UTC+1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政治体制:议会制共和制

最大城市:地拉那

人类发展指数:(2014年)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国家面积排名:世界第139名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公吨

贫困人口比例:%(2012年)

收入水平:中高等收入国家

历史沿革

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古老居民伊利亚人的后裔。

公元前167年,阿尔巴尼亚被罗马占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这个国家又屡遭入侵。

公元9世纪以后,分别受到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

1190年建立独立的封建制公国,1385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军事入侵阿尔巴尼亚,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被土耳其统治近500年。

到18世纪,在阿尔巴尼亚人聚居区周围逐渐形成了两个民族群体,并形成不同的书面语言,居住在什昆河南部的托斯卡人主要从事农业,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较好,所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19世纪中期阿尔巴尼亚人民曾举行过多次大规模的起义,都被土耳其统治者镇压下去。

1911年4—8月阿尔巴尼亚德契奇山区爆发民族起义,由于领导起义的封建主同奥斯曼帝国统治当局谋求妥协而告失败。

1912年1月阿尔巴尼亚爱国者乘奥斯曼帝国解散议会、新议员选举之机,再次发动起义。4月贾科瓦地区爆发起义。5月波及整个科索沃,7月从北部地区扩大到中部和南部,成为全国性的总起义。8月起义者占领斯科普利亚、费里等许多城市。10月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参加的巴尔干国家希腊、黑山、塞尔维亚密谋打败土耳其人后,共同瓜分阿尔巴尼亚

19世纪下半叶,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日渐高涨。

独立初期的阿尔巴尼亚

1912年11月28日在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伊斯梅尔·捷马利(1844—1919)组建第一个阿尔巴尼亚政府。同年12月英、奥、法、德、意、俄六国大使在伦敦开会,承认阿尔巴尼亚脱离土耳其独立,但同时又把它置于六国控制之下。根据会议的决定,阿尔巴尼亚的领土被缩减一半:科索沃划归塞尔维亚,北伊庇鲁斯划归希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奥匈、意、法等国军队占领,1920年阿再次宣告独立。

1922年12月封建反动势力的代表阿赫梅特·索古出任政府总理。

1924年6月阿尔巴尼亚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主力量推翻了索古政府,建立了以范·诺利为首的民主政府,他是一个希腊正教主教。政府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施政纲领,但没有得到实现,民主政府于同年12月24日被索古推翻。

1925年1月索古宣布成立阿尔巴尼亚共和国,自任总统。

1928年改行君主制,1928年9月索古又把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改为王国,自封国王索古一世。他的统治是残暴的,但他在经济和国民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1939年4月,索古为国王直至意大利入侵。索古为了反对南斯拉夫觊觎阿尔巴尼亚,与意大利签订了同盟条约。随之,从意大利那里得到了财政援助。他还鼓励意大利资本家到阿尔巴尼亚投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3年德国法西斯侵入)。

1939年4月8日,第二次大战爆发前5个月,意大利人一举占领了阿尔巴尼亚,迫使阿尔巴尼亚国王逃之国外。1943年,意大利战败后,德国人曾控制过这个国家一年多。

社会主义时期的阿尔巴尼亚

1944年10月20日,成立阿尔巴尼亚民主政府。

1944年11月29日,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夺取政权,并解放全国。

1945年,举行了选举,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袖恩维尔·霍查获胜,成为政府首脑。

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68年,在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阿尔巴尼亚退出了在1961年加入的华沙条约组织,与苏联彻底断绝关系。

1975年,阿尔巴尼亚面临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

1976年修改宪法,改称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4月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1978年,霍查在其著作《帝国主义与革命》中说:“毛思想绝不是马克思主义。”阿尔巴尼亚坚持拥护斯大林及其路线。

1979年1月,阿尔巴尼亚以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名义,为纪念斯大林诞辰一百周年举办了官方的、民间的庆祝活动。

阿尔巴尼亚从1978年起能自行生产农用拖拉机,1980年能够生产所需零配件的90%。

1981年12月18日,地拉那电台宣布:自1954年以来一直担任部长会议zhuxi,党的领袖恩维尔·霍查的左右手穆罕默德·谢胡因神经崩溃而自杀身亡。

1982年12月7日,阿尔巴尼亚又在勃列日涅夫的继承人尤里·安德罗波夫上台后发表的第一篇评论中表示:“地拉那不曾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发生过关系,也绝不会与安德罗波夫以及任何背信弃义的苏联领导人发生关系。”

1982年1月,霍查要求议会任命阿迪尔·查尔查尼代替谢胡担任部长会议zhuxi。查尔查尼在其声明中宣布:他将继续执行党的领袖霍查的“真正的马列主义路线”。恩维尔·霍查去世以后,新领导拉米兹继续着霍查的思想和政治路线。

1990年,阿尔巴尼亚自劳动党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拉米兹·阿利雅的政府开始推行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对自由经济、反对派、宗教、媒体的严厉管制逐渐放宽,开放曾封闭已久的国境和旅游业,与苏联和美国的外交关系恢复正常化,并先后于1990年7月和1991年3月15日与苏联和美国复交。

实行多党制初期的阿尔巴尼亚

1991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宣布放弃一党制,实行多党制。同年4月26日,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是东欧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后一个结束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国家,并意味着阿尔巴尼亚结束了持续46年的极左斯大林主义-霍查主义统治。1992年,阿尔巴尼亚当局删除了阿尔巴尼亚国旗上象征共产主义的金边红色五角星。

但是在阿尔巴尼亚政府推行民主化之初,国家的经济问题依然严峻,而有组织犯罪加上与塞尔维亚的紧张关系,科索沃战争及难民等也曾经是阿国社会所面对的严重问题。阿尔巴尼亚政府正积极地处理过高的失业率、普遍的贪污、荒废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与高层政府官员有关联的有组织犯罪网络以及政敌的分裂,现在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997年,阿尔巴尼亚因多个金字塔骗局组织破产,造成严峻的经济问题,发生大规模骚乱。民众认为政府无力解决问题,官员们更有可能是为了利益而成为骗局背后的推手。问题愈演愈烈,后来更演变成内战。动乱最终被由法国、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地利、丹麦等8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维和部队平息。

现今的阿尔巴尼亚

2009年4月1日阿尔巴尼亚同时与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北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