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非常时期(2/2)

“陈主任有所不知,我的导师在我们读研期间经常提到你,他说你是这方面的国内顶级专家,既有真才实学,又是实干家,你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国内特种密封材料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在我毕业分配的时候,他建议我到天晨材料研究院,尽量争取到你身边工作。”

“谬赞了!请问你的导师是......?”

原来,郭新民的导师在一九六五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跟陈耀华有过一面之交,在那次会议上,陈耀华宣读了一篇关于TSM材料的研究论文,受到与会者高度重视,会后,这位来自Z大学材料工程系的副教授找到陈耀华,两人进行过短暂的单独交流。

自那以后,因为工作太忙和后来发生的职工政治思想督导事件,陈耀华就再也没有机会出席全国性学术会议了,不仅失去了跟全国同行交流的机会,也失去了跟Z大学材料工程系那位副教授的联系。

但是,Z大学材料工程系那位副教授,也就是后来郭新民的导师,却一直关注天晨材料研究院521工程取得的任何进展,他通过521工程指挥部发表在国内有关期刊上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或行业机构的成果汇编,了解陈耀华团队在TSM材料及其衍生产品的研究开发方面取得的成绩。

那位导师非常钦佩陈耀华团队的工作成就,他认为521工程指挥部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所以,当郭新民在毕业分配前夕征求导师的意见时,他向自己的弟子提出了建议,如果将来想在特种密封材料领域有所建树,那就去天晨材料研究院,在陈耀华身边工作,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郭新民到521工程指挥部正式报到的第三天,还没来得及对他的工作岗位做出安排,陈耀华和周玉明就出差参加全国订货会了,从会上的信息反馈情况来看,市场对TSMT300和TSMT400都有较大需求,老陈认为,如果把这两种产品都放在试验四组研制,不仅会丧失大好市场,还会让广大用户对天晨材料研究院很失望。

于是,老陈决定改变原来制定的科研计划,把TSMT400从试验四组分离出来,让新近分配到521工程指挥部的郭新民承担这一科研任务。

周玉明当然赞同老陈的安排,但他也有顾虑,“这个办法好是好,但仅靠郭新民自己,他如何承担科研任务?另外,他初来乍到,是否熟悉TSM的衍生产品?”

“让人家承担科研任务,当然要为他配备人手,为了支持郭新民的工作,可以专门为他成立一个课题组。至于他对TSM衍生产品的了解程度,等我跟他深入交流一次,看情况再说,只要他有志于这个行业,即使现在对TSM衍生产品不太熟悉,咱们也有帮助指导的义务嘛。”

回到单位后,陈耀华跟郭新民进行了一次长谈,从职业操守,道德修养,到科研理念和高强度密封材料的国内外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谈话涉及的范围非常宽广,老陈不仅想从谈话中了解对方的专业知识和对TSM材料的认识程度,还希望通过这次深入交流,对郭新民的为人有所认识。

两三个小时的谈话结束后,陈耀华对郭新民的总体印象良好,他认为这位年轻人思路清晰,理念新颖,对科研事业非常执着,起码从谈话中感觉对方为人正派,处事稳妥。

第二天上午,老陈找四组组长商量工作,“海涛,现在看来把TSMT300和TSMT400两个系列产品放在同一个组研制,确实让你们工作压力很大,经指挥部研究,我们决定让其他人承担一部分,为你们减轻一些负担。”

田海涛似乎没明白领导的意思,“让其他人承担一部分,怎么承担?”

“我们研究了两个方案,一个是你们在实验室做完了TSMT300小试,继续做TSMT400,但让其他人承担两个系列产品的工业化试验;另一个方案是你们做完了TSMT300的小试,由四组继续往下做工业化试验,但TSMT400就不用你们做了。这两种方案,你挑选哪一种?”

“你是说,我们的任务必须分出一部分?”

“是的,为了加快研发进度,必须让其他人承担一部分。”

“以前计划把两个系列的产品都放在四组研制,怎么突然变卦了?”田海涛感到很不理解。

“在新的历史时期,咱们搞应用研究的不能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了,而要以市场为导向。据我们了解,现在市场对第三第四代产品需求迫切,而且这个窗口期只有四五年,一旦错过这段时间,咱们的工作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把你们的任务分出来一部分,目的就是为了缩短研发周期,让产品尽快满足市场需求。所以,需要对原来的计划做出改变。”陈耀华解释道。

田海涛想了想,“我们选择第二种方案,继续往下做工业化试验,直到最终的产业化。”

“好吧,指挥部遵从你们的意愿,把TSMT400分出来。”

当天下午,陈耀华向郭新民交代了对他的工作安排,“这几天你先熟悉一下TSMT400的技术背景和现状,指挥部将为你新组建一个课题组,等我们把课题组的人员和实验设施配备齐全,你就可以开展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