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规划未来(2/3)

“这里有我的青春年华,还有我的奋斗历程,要说一点也不留恋521工程,那是不可能的,但现实给了我更多选择的机会,我想做一些新的尝试。跟你共事二十余年,我感到很荣幸,感谢你这些年在工作和生活上对我的关照,但人各有志,我想去新的环境闯一闯。”

何鸣去意已决,继续挽留毫无意义,陈耀华只好说道:“好吧,我这里没有问题,只要那边办妥了,我可以随时在你的调令上签字。”

说实话,何鸣连课题组长和项目负责人都不是,他在521工程算不上什么重要角色,他的调离对521工程的发展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但挽留的话还是要说的,毕竟同事一场,陈耀华对他还是有些感情。

其实,在目前形势下,只有类似何鸣这样的边沿人物才想调离521工程,其他技术骨干根本没有这种想法,因为真正想在高性能密封材料领域有所建树的科研人员,如周玉明、许巍、郭新民和田海涛等人,他们知道在国内跟高性能密封材料有关的科研生产单位,即使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也没有比521工程更好的科研氛围和技术力量,更别说那些乡镇企业和个体民营企业了。

面对人才争夺,纵然521工程在多方面都处于有利地位,但陈耀华不敢掉以轻心,他清醒地意识到,在机制体制和职工福利方面,跟南方那些企业比,521工程实际上存在着不足,如果在这些方面得不到改善,在利益诱惑面前,谁也不能保证所有技术骨干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老陈给梅院长打报告,建议院里改善职工住房,适当提高奖金额度。凭借521工程良好的经营状况,这些年来,取得的利润除了规定上缴的部分,自留利润的累积逐年增多。

毕竟没有跟外界隔绝,当整个社会都在考虑经济利益的时候,陈耀华认为,可以利用自有资金把职工福利搞得更好一点,留住人才不能光喊口号讲大道理,适当照顾职工的利益关切,让他们体会到把工作做好不仅是一件光荣的事,而且也能让自己得到实惠,给他们讲道理才有说服力......

八十年代中期,上级部门给了521工程指挥部两个去美国考察学习的名额,陈耀华早就想实地了解莫顿公司的科研和生产管理运作机制,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本身又是521工程总指挥,让他带队出国考察,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是,上报给主管部门的出国考察名单,却是周玉明和郭新民的名字,“陈总,你是国内顶级专家,又是521工程总指挥,你怎么不去呢?”办事人员十分不解。

“我都五十多岁了,应该把机会让给年轻人,毕竟521工程的未来主要靠他们。”

“你可知道,这是部里从国家有关部门争取来的机会,十分难得,凭你的身份,由你带队出国考察,收获最大。”

“我知道机会难得,但咱们也要相信年轻人,把机会留给他们,也许收获更大!”

周玉明和郭新民同时出国考察学习一年,陈耀华再次一身兼三职,除了自己担任的521工程总指挥,他要暂时代管TSM研究室主任和521工程办公室主任的工作。

这一年,因为TSMT500和TSMT600两个系列产品在年初和年末先后投产,并陆续投放市场,加上TSMT700的探索实验处于关键阶段,陈耀华要么在单位不分昼夜的忙碌,或者出差奔波于用户和市场之间,因为长期得不到休息,到了下半年,头发白了三分之一,也消瘦了一些,整个人看上去苍老了不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