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 机器人,DNA,以及沙漠气象观测站的实地调研(4/4)

自从升级到lv4后,微光的“拟人度”已非常高了,可以按秦克的命令帮忙回复微信消息与短信消息、邮件内容等,几乎足以以假乱真。

得益于长年累月有秦克、宁青筠、秦小壳的“聊天教育”,微光还形成了自己的“性格”。

大概是因为秦小壳是与它聊天最多的,lv4微光表现出来的性格有几分像秦小壳,喜欢卖萌和撒娇,有时也会表现出秦克的插科打诨,幸好在工作时就是典型的宁青筠风格,扎实、认真、可靠、执行任务不折不扣。

在秦克和宁青筠完成了种子dna的数学建模后,后续的推演工作微光已可以全部接手,包括生成程序和主要参数并运行、输出结果,省却了两人大量的时间精力。

除了这两个伙伴,青柠植物培育实验室也全力以赴,配合着秦克和宁青筠的研究。

自从春节假期过后,青柠植物培育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就日以继夜地投入到仙人掌、沙棘、胡杨之类的沙漠作物基因观测以及实验之中,并分析沙漠里沙土与正常土壤的元素含量差别从中,综合筛选出最适合沙漠生长的碱基组。

得益于他们的研究,秦克二人得到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扩充了dna的碱基组合数据。

有了理论有了观测数据有了推演结果,自然离不开实验验证。

只有通过实验,培育种子并全程分析记录成长状态,才能真正判断出推演结论是否正确,是否哪里细节参数需要调整,进而反推出合成的碱基组合是否正确。

在这个环节,秦克的“虚拟科研实验中心”里的“杂交育种实验室”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果放在现实里,一次杂交培育实验起码要三四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但在可以自由调整时间流速的“虚拟科研实验中心”里,只需要一分钟左右就能得到有用的数据与结果。

借助“虚拟科研实验中心”,常规需要几十年、反复尝试几千几万次甚至几十万次才能成功的实验,秦克可能只需要一两个月的空闲时间。

当然,秦克是人不是机器,对大量重复的实验工作也会感觉厌烦,在持续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研究,时间来到五月初时,秦克感觉有些头晕脑胀了。

正好这时姜为先老院士要带他和宁青筠去西北某个沙漠气象观测站做实地调研,那边最近出现了某些异常的气候现象。

想到正好可以亲自见识一下沙漠的现状,对沙漠红薯的研究也有好处,秦克便与宁青筠欣然地跟着姜为先的团队,踏上了前往沙漠的航班。